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33节(2 / 3)

还有许多外快,两人日子过得相当富足。按说卢赛赛只要定下心来,该好好过日子了。

见陈勤不说话,杜中宵摇了摇头,不好再说会么。过了一会,突然想起,又对陈勤道:“对了,此次晶晶随着我回京,知会你一声。没了晶晶,你家娘子断了念想,好好做生活吧。”

陈勤默默点了点头。卢赛赛一直是那个性子,从骨子里就没有做良家妇人有心思,一直有依靠晶晶养老的意思。哪怕现在晶晶是杜家的人,她这想法还在,不想自己生儿育女。

在杜中宵想来,陈勤碰到这样一个妇人,着实有些脑人。不过陈勤自己乐在其中,也就不好说什么了。现在做了官,以后多多提携他,想来卢赛赛也会慢慢改变。

当年在永城跟着自己的几个人,陶十七到相州去做了铸枪炮的监当官,陈勤管牧场,都已经有了官身。罗景在自己家里,现在是家中的主管,生活还要好过这两个人。现在杜中宵的身边,只有一个十三郎跟着。杜中宵也想过,让十三郎从军,搏个出身。可自己在军中并无人脉,现在又没有仗打,他到了军中未必有出息,还是先跟在自己身边。

离开了牧场,杜中宵骑着马,带着随从,慢慢向不远处新建的火山县城走去。

仅仅一年多的时间,这一带都开成了农田,土地平整,道路整齐,沟渠纵横,再没有了杜中宵初来时一片荒凉的景象。大路上,不时走过一辆大车,赶车人坐在车辕上,悠闲地赶路。

从一片荒原到阡陌纵横,这种变化让人有一种成就感,杜中宵颇多感慨。此时宋朝人口不多,除了江南、福建少数几个地方,到处都是荒地。只要组织得当,不应该出现缺粮的事情。对于地方官来说,杜中宵其实是个好榜样,照着他做的照方抓药,好多地方都能发展起来。

财政年年紧张,三司对民间绞尽脑汁搜刮,有许多原因。第一就是军队太多了,这么大的国家,一百多万正规军,相当于几十户养一兵。而且军队大多位于北方,北方百姓的负担太重。再一个物流水平太低,物资远距离调运的成本太高,运往边地的粮草,绝大部分浪费在了运费上。

与契丹和党项相比,宋朝人口和经济强得太多,若能转化为军事实力,按说一个打两个,也应该把他们压着打。可在火山军待了一年多,杜中宵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。不说更加偏远的陕西,就以河东路来说,本地只能支撑十万军队。从外面运粮,两京一带运来,到地方能剩下十分之一就不错。更远的地方就全浪费在路上了。十万军队,对契丹和党项就没有任何优势了。

看着路上偶尔行过的大车,杜中宵强烈地感觉到,这种不起眼的交通工具,其实对现在的宋朝非常重要。如果有发达的道路,大车可以一直到京城畅通无阻,河东路军队增加几倍不成问题。

即将离去,杜中宵回想起自己在火山军一年多的施政,其实花费心思最多的唐龙镇并不是最有意义的,营田务也不是。反而这为了配合唐龙镇的商业,初步发展起来的大车物流系统,给河东路西部的数十州带来最大的影响,这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。

让你衣锦还乡

五日之后,火山军各种账籍清查明白,杜中宵与程师孟办了交接,看看限期将近,准备动身。

消息传开,这一年来内附的蕃民听说之后,宰了几只羊,备了几坛酒,一起抬了,到火山县来为杜中宵送行。杜中宵与程师孟一起,谢过来人,留了几个首领,在后衙饮酒,为杜中宵送行。

看着旁边堆着的礼物,程师孟道:“自博士到火山军,广开营田,兴办实业,一年多时间,数千户蕃民来附,前所未见。这些日子我也看了,这些人衣食丰足,安居乐业,自然感恩。”

杜中宵道:“这里是汉唐故土,那些人说是蕃人,其实很多都是中原子民。阔别故土数百年,习惯了说蕃话,习蕃俗,如此而已。”

程师孟道:“不错,便如那边的张君德一家,便是十足中原汉民,哪有一点番人样子?”

在火山军安顿下来之后,张君德那一批人陆陆续续把留在北方的家人接了过来,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大族群。他们本就是河西的汉民,还没有番化,除了一些习俗,与中原的汉人并无二致。

摆好筵席,张君德和香布作为代表,上前向杜中宵祝酒,谢他收留这些人,帮着重建家园。

在这些人的心目中,杜中宵此番入京,必然会受重要,步步高升,弥漫着欢乐的气氛。

杜中宵自己却知道,此次回京丝毫懈怠不得。学士院的考试虽然不难,但也不能掉以轻心,做的文章最少要说得过去,阴沟里翻船的例子也是有的。

景祐进士苗振,本是殿试第四人,数年之后召试学士院,主考官宴殊特意提前嘱咐他,很多进士登第之后便不读书,让他提早温习。苗振极有自信,答道,岂有四十老娘倒绷孩儿的,不幸未过,失去了进馆阁的机会。杜中宵不管是学问还是科举的名次,都跟苗振差得远,岂能不小心谨慎。得到了试学士院的机会,如果考试不过,不只是失去良机,还会成为文人的笑柄。

这一年多的时间,香布是变化最大的。想当初,他一个衣食不周的蕃族小首领,见到杜中宵战战兢兢,努力鼓起勇气,第一个内附。凭着小心谨慎和踏实做事,现成已经成了一个小财主,是内附蕃人中最受人羡慕的人物。别看几十亩地,几百只羊,在中原不算什么大户,蕃人那里就是梦寐以求的生活了。

火山军这里人口稀少,本就没有什么大财主,香布这样的已经是上户。

这次宴席直喝到日头西斜,主客尽欢,才尽兴而散。

十三郎带着随从把礼物抬回住处,仔细看过了,来到杜中宵屋子里,倒了杯茶给杜中宵喝了,自己坐在凳子上。杜中宵喝罢了茶,十三郎才兴奋地道:“断人,我查看过了,这些蕃人真够意思,送的礼物中有几十匹羊毛呢,值一两百贯钱呢。”

杜中宵趁着酒兴,笑道:“十三郎,我们家里良田广有,差这几百贯钱吗?”

十三郎道:“话不是这样说,总是他们的心意。再者说了,官人做了这一年多的知军,俸禄也没有这么多。我年这做官,赚钱是不能靠俸禄的。”

杜中宵笑笑没有说话。后世有句话叫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,说的就是做地方官的油水之大。清官尚且十万两,若是再贪上一贪,一辈子就衣食无忧了。当然,宋朝由于财政中央集权太过厉害,又不许在辖地置办产业,地方官没有这么大油水,但好处总是免不了的。

火山军的财政状况良好,程师孟非常满意,从公使库里取了五百两银子,做为杜中宵回京路上的花销。公使库就是干这个用的,杜中宵欣然笑纳。自己到河东路近三年了,也该带些钱回家。

十三郎对火山军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感情,又离家数年,有些兴奋,坐在杜中宵房里,说来说去说个不休。从对杜中宵未来前途的憧憬,到家里人见到自己该多么高兴,翻来覆去没完没了。

杜中宵面带微笑,听他乱讲。他随自己数年,这个时候,不能扫了他的兴头。

说到最后,杜中宵道:“等我们回到中原,天气就该冷了。既然别人送的有羊毛呢,等到了京城之后,寻个高手匠人,给你和父母兄弟一人制一件袍子,风风光光穿回家去。”

十三郎道:“那可是好,谢过官人了!不过,似我这等身份,家里人在乡下地方穿这种袍子,只怕被人笑话。官人不如折成现钱,我带回家去。”

杜中宵听了就笑:“钱是钱,衣服是衣服,怎么能够混为一谈?你随我数年,怎么可能少得了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