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52节(2 / 3)

阵地而守。杨文广、赵滋两部,此次只配给轻便快捷的小炮、轻炮,再配属大部骑兵。党项能攻破窦舜卿的火炮阵地,算他们本事!”

石全彬听了觉得兴奋,道:“好,就如此安排!我随窦舜卿南去,看看党项怎么打我们火炮!”

杜中宵道:“此次是两军决战,非以前可比。韩相公坐镇此处,我去顺化渡,留后随窦舜卿。兵分三路,我在顺化渡指挥,留后监窦舜卿一路。相公以为如何?”

韩琦有心去顺化渡,看看前线到底怎么打仗。不过杜中宵去了前线,后方应该有人坐镇,只好按下心思。如果有意外,坐镇后方的韩琦可以接应,及时做出部署。

想了想,韩琦道:“此次还跟屈野河一战那亲,不要俘虏吗?”

杜中宵道:“当然不一样了。屈野河是快进快出,破坏掉党项的堡寨,我们并不驻扎。此次夺取顺化渡后,这一带都是朝廷土地,不要俘虏是后患。此次抓得越多越好,让他们到东边几州修路去!”

几人又商量了细节,最后定了下来。杜中宵去顺化渡,石全彬随窦舜卿,韩琦后方坐镇。连续几个月,杜中宵一直不让副手石全彬指挥,他已经习惯,安心当个监军。功劳又不少,何必冒指挥失误打败仗的风险。营田厢军编练数年,石全彬没有参与,让他指挥也会无处下手。

最后,杜中宵对十三郎道:“先前进山扫荡的骑兵,让他们沿狼山南下,山前集结,以为奇兵。入黑山的则沿黄河对岸行进,顺化渡以北集结。此次以杨文广所部在前,赵滋所部为中军预备队,骑兵分两路为两翼。凡脱离大队的党项小股人马,骑兵寻机歼灭!”

十三郎应诺,自去安排骑兵各自进军路线。

杨文广带领大队马进了兀刺海城,找到庄浪师道,见了城中将领,告诉他们庄浪埋保已献城,人已离开。让他们各自吩咐亲随,与宋军一起,把城中党项兵马分开关押。

大势已去,除了几起小的乱子,再无战事。依杜中宵军令,杨文广派了五百人,把所有俘虏押往天德军,兀刺海城留下二百人守城,大军南下。庄浪师道则回庄浪部,等候朝廷旨意。

白马监军司地盘广大,兵马点集不易,要赶在他们之前,占领顺化渡。杨文广带大军急行,重炮全部交给炮兵,不再与自己同行。军中只带一匹马拉的轻炮,加上本来就编在步军中的臼炮。

第三日,离着黄河分流的地方不远,杜中宵带了直属亲兵前来汇合。

此时狼山以南,贺兰山以北,已经遍布宋军游骑。被夺取健壮马匹和骆驼的党项游牧部族,惊恐地向南迁移,到处风声鹤唳。

指挥兵马扎营,杨文广到帅帐见杜中宵。

叉手行礼,杜中宵道:“不必多礼,我们坐下说话。”

杨文广落座,杜中宵道:“此次攻兀刺海城,可还顺利?所部还有多少兵马?”

杨文广道:“回经略,兀刺海只一战,放了几炮,双方没有对阵,庄浪刺史便就献城,基本没有损失。我所辖的本部尚有四千余人,加上随行的炮兵八百余人,随行的骑兵两千余人,还有约七千人。”

杜中宵点头:“指挥得当,该够了。顺化渡是贺兰山前最重要的黄河渡口,东西交通要地,汉之临戎县左近。那里党项没有修建城池,城在南边五里之外。顺化渡离此四十里,明日行军三十里,后日你军必须进占渡口。已经探过,那里没有兵马,只有一个党项监官,还有约二十差役。”

杨文广叉手:“后日在顺化渡迎经略!”

杜中宵点头道:“黄河已经开冻,前些日子凌讯让河水泛滥,两岸多沼泽。现在水虽已退去,道路泥泞不减,你要提前探查路线,不要让炮和大车陷在烂泥里!”

杨文广称是。

这一段黄河由南向北流,是凌讯多发地段。秦汉开垦时的水利设施早已损坏殆尽,党项在这一带也没有筑河堤,凌讯一来,任由河水泛滥,周边数里都为沼泽。由于地近沙漠,河水退去之后,会留下许多湖泊,并不会全部变成烂泥。选择合适路线,并不影响大军行进。

杜中宵又道:“此次你部和赵滋所部,对付西边来的白马监军司兵马。不止要防住他们,而且要力求全歼,最少要歼灭一部。若此次全歼白马监军司五万兵马,就为大胜,否则只是小胜。”

杨文广听了眼睛一亮:“经略的意思,此次要大打?”

“大打,能打多大就打多大!此战过后,军队需要休整,占住的地盘要开发,估计较长时间不会打仗了。这一仗要把党项打怕,最好让他们以后不敢起与朝廷作对的念头!”

顺化渡

顺化渡是黄河重要渡口,西北到中原的关键节点之一,曾经繁华无比。党项占领河西后,截断了西域各国到中原的路线,这里也衰落下来。

监镇焦没哩埋歪坐在交椅上,看着河上的渡船,微闭双目。黄河开冻,憋了一个冬天的行人都拥到这里来,过河处理各种事情。西域到中原的商贸路线断了,党项境内还有些小商人。

一个随从在身后低声道:“大人,最近都传宋军要来,周边到处都是宋军游骑,大人不担心?”

焦没哩埋眼皮都没抬,道:“担心什么?我就你们这一二十个手下,还敢跟宋军作对?”

随从道:“部要想个办法才好。不然,宋军真地来了,我们怎么办?”

焦没哩埋道:“能怎么办?让我们干什么就干什么。我劝你,家眷若是在这里,速速送走。有什么金银贵重之物,都让他们带去。等到大军来了,不要到时后悔。”

那随从连连点头:“大人说的是。前天我已经让浑家带了孩子,回娘家去了。她们家里已经转往山里牧场,应该没事。宋军再是能打,难道还能一直攻到兴庆府?”

正在这时,一个随从快步赶来,对焦没哩埋拱手:“大人,快快走吧,宋军要来了!”

焦没哩埋道:“你怎么知道?这几天天天在传宋军要到,这里还不是好好的?”

那随从焦急地道:“这次不同。大人,我听北边来的人说,昨夜宋军在离此十里外宿营,今天必定是要来了。快快收拾细软,我们一起走吧!”

焦没哩埋道:“前几日宋军还在攻黑山监军司,山里转呢,哪里这么快就来!”

“大人有所不知,黑山刺史庄浪大人已经献城而降,现在宋军那里享福呢!宋军转头出山,兼程赶路,可不就到渡口左近了。收拾了细软,向南逃去,何必死守这里!”

焦没哩埋叹了口气:“可惜我只是个监镇,无城可献,不然也学庄浪刺史,到宋军过好日子去。监镇虽小,终是个朝廷命官,逃了怕受处罚。你们谁信宋军马上到的,快些走吧。”

两个随从商量了一番,都觉得逃命要紧,告辞焦没哩埋,回家收拾细软,随着人群南去了。

此时杨文广所部即将到达的消息已经传开,渡船到了对岸再不肯回来,许多百姓携儿带女向南逃去。

宋军来了会怎样没人知道,逃避战争是本能,躲开再说。至于南逃的路安全不安全,就顾不得了。

太阳高高升起,杨文广骑在马上,看着前边的渡口。这里没有城池,是个草市,一两百户人家,在这人烟稀少的地方,就是繁华之地了。

游骑广布,夺取游牧部族的健壮马匹和骆驼等大牲畜,引得流言四起。这一带的党项人户,这几天一直在逃亡。宋军不许擅取民财,虽然总有士卒违反军令,只是少数,并没有引起大的恐慌。

一个亲兵前来,向杨文广拱手:“将军,前面渡口除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