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有徐达、李善长和蓝玉在背后推波助澜,方孝孺的文章很快就火出圈了。
&esp;&esp;不但读书人知道,就连贩夫走卒都知道了这会事儿。
&esp;&esp;百姓们在吃瓜的同时,也非常关心所谓的病气和剃发之事。
&esp;&esp;毕竟这关系到了自己的切身利益,更准确说是关系到了自己的生死。
&esp;&esp;于是他们就跑到医馆,询问此事的真假。
&esp;&esp;得到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。
&esp;&esp;还是那句话,随着防疫手册流入民间,病气论已经得到了认可。
&esp;&esp;陈景恪这个神医说的话,自然没有哪个医生会反驳。
&esp;&esp;更何况,短发确实有助于,减少病气的滋生和传播。
&esp;&esp;得到了肯定之后,百姓们的想法就变了。
&esp;&esp;原本他们谁都不帮,只是单纯吃瓜。
&esp;&esp;可现在吃到自己头上,就不能不关心了。
&esp;&esp;至于支持谁,那还用问吗?
&esp;&esp;自然是一心为民的神医陈景恪了。
&esp;&esp;他为了推广病气论提倡短发,甘冒大不韪,将自己的头发剪短。
&esp;&esp;那些儒生天天抱着书本,高呼礼法,什么时候为百姓考虑过?
&esp;&esp;但支持归支持,并没有人真的去剃短发。
&esp;&esp;一来是社会风气就是如此;二来蓄发已经成了习惯,真要剪短他们也过不去心里的坎。
&esp;&esp;但不管怎么说,方孝孺和他的文章彻底出名了,至少在应天府做到了妇孺皆知。
&esp;&esp;病气论和剃发,也成为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话题。
&esp;&esp;连带的防疫手册的内容,也开始走进民间。
&esp;&esp;而儒家用千年营造的礼法枷锁,已经悄悄的裂开了一道缝隙。
&esp;&esp;这只能说是意外之喜了吧。
&esp;&esp;第179章 把裤子脱了再说话
&esp;&esp;蓝玉向来是雷厉风行,那天退朝之后,回家就让人找来理发师,给自己弄成了寸头。
&esp;&esp;这可把他的那些姬妾给吓坏了,生怕他想不开出家当和尚。
&esp;&esp;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,才将心放回肚子。
&esp;&esp;然后,自然是非常的支持。
&esp;&esp;她们可都等着陈景恪回京之后,再给蓝玉开点秘药呢。
&esp;&esp;说起来也怪了,自从那两个姬妾怀孕,到现在就再没有别的姬妾怀过。
&esp;&esp;放在前世,这并非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。
&esp;&esp;蓝玉那是年龄大了,小蝌蚪的量和活性都有点欠佳,自然不易让女子受孕。
&esp;&esp;连吃一个多月的生蚝,再加上禁欲,稍微提高了小蝌蚪的活性。
&esp;&esp;后来停了药,生蚝也不经常吃了,又慢慢的恢复成常态。
&esp;&esp;但这个年代的人并不明白这些。
&esp;&esp;她们只看到,蓝玉吃了一个月药就怀了俩,不吃药一个都怀不上。
&esp;&esp;可不就是秘药起作用吗。
&esp;&esp;陈景恪啥都没做,神医招牌的含金量增加了好几成。
&esp;&esp;那些还没怀上的姬妾,可不就是天天盼着他回来,再给开点秘药。
&esp;&esp;自然不愿意因为一些‘小事’,得罪陈景恪。
&esp;&esp;别说是家中男丁剃发,身上毛全剃光她们都没意见,只要能让她们怀孩子。
&esp;&esp;所以,很快永昌侯府所有男丁,都成了寸头。
&esp;&esp;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和尚窝子。
&esp;&esp;而且蓝玉还号召所有部下,是他蓝玉的兵,就都剃成短发。
&esp;&esp;于是,十几位勋贵一夜间全成了短发。
&esp;&esp;正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,剃了短发的人,就想把别人也拖下水。
&esp;&esp;然后越来越多的人或是自愿,或是被迫,都剃了短发。
&esp;&esp;不知不觉间,京城短发的人越来越多,平时走在大街上都能看到几位。
&esp;&esp;尤其是上朝的时候,几十个短发官吏往那一站,很是显眼。
&esp;&esp;这可深深刺激到了某些文官脆弱的心。
&esp;&esp;立即就有人弹劾他们,衣冠不整上朝,是对陛下的大不敬。
&esp;&esp;蓝玉等人自然不服,俺们冠冕衣物穿戴的整整齐齐,哪里衣冠不整了?
&esp;&esp;然后反过来参了一本,说这些人污蔑忠良,让皇帝为他们伸张正义。
&esp;&esp;朱元璋多鸡贼了,自然是和稀泥,双方各批评两句就让他们退下了。
&esp;&esp;下朝后,那些文官终于忍不住了,纷纷将自己写的文章拿出来。
&esp;&esp;还号召自己的学生,一起写文章批斗。
&esp;&esp;不过他们也吸取了教训,不敢再将头发和孝道联系在一起。
&esp;&esp;而是抓住礼法、传统来说事。
&esp;&esp;发型事小,礼法事大。
&esp;&esp;若不能防微杜渐,终将礼乐崩坏……
&esp;&esp;一夜之间,应天府的舆论就转变了。
&esp;&esp;从原来的讨论要不要剃发,变成了清一色的批判。
&esp;&esp;儒生的影响力,由此可见一斑。
&esp;&esp;然而这只是表面,准确说这只是在士林。
&esp;&esp;最底层百姓心中的那杆秤,依然在摇摆不定。
&esp;&esp;他们认为儒生说的有道理,几千年传下来的老规矩,岂能说改就改?
&esp;&esp;可他们心中也清楚,短发真的能减少疾病和痛苦,是在救自己的命。
&esp;&esp;在礼法和自己的健康之间,百姓自然知道孰轻孰重。
&esp;&esp;之所以没人敢剃,还是畏惧礼法。
&esp;&esp;这些儒生的文章,被徐达打包送给了陈景恪。
&esp;&esp;陈景恪看过之后,笑了:“这群腐儒还没蠢到家,知道避重就轻。”
&esp;&esp;方孝孺不屑的道:“也够蠢的,不将头发和孝道绑定在一起,仅靠礼法他们输定了。”
&esp;&esp;一旁的李祺看着谈笑风生的两人,有些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