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他甚至已经想好了,回头就借着探讨编书事宜,去陈府拜访。
&esp;&esp;等熟悉了之后,就展露对新政的理解,从而获得举荐。
&esp;&esp;陈景恪还不知道,这个叫杨士奇的人,已经开始讲注意打到了自己身上。
&esp;&esp;不过就算知道了也无所谓。
&esp;&esp;每天挖空心思讨好他的人不知道有多少,多杨士奇一个也不多。
&esp;&esp;只要真的有能力,自然会将他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。
&esp;&esp;没能力,说再多也没用。
&esp;&esp;两人询问了一下杨士奇对反腐的看法,得到的结果自然毫无意外。
&esp;&esp;蠹虫可耻,该杀。
&esp;&esp;又问了他对于这本书的看法,杨士奇的回答依然是斩钉截铁,必须如实记录。
&esp;&esp;将之作为史书的补充,流传天下。
&esp;&esp;“要让那些蠹虫遗臭万年,如此才可以警示他人。”
&esp;&esp;对于他的态度,朱雄英非常满意,当场下了一道诏书,正式任命他编撰此书。
&esp;&esp;还下了一道特旨,允许他翻阅各部卷宗,所有官吏一律不得阻拦。
&esp;&esp;杨士奇自然非常的兴奋,连忙谢恩。
&esp;&esp;对于这部书的名字,朱雄英和陈景恪商议之后,暂定为《蠹虫传》。
&esp;&esp;正式名字,待朱元璋回来之后再做定夺。
&esp;&esp;不过一般情况下,老朱是不会驳他们两人的面子的。
&esp;&esp;这个名字大概率也是最终名字。
&esp;&esp;拿到了旨意,杨士奇非常的兴奋,终于踏上了终南捷径。
&esp;&esp;等回到翰林院,他发现大家对他的态度变了。
&esp;&esp;不论以前关系多么要好,此事都变得客气而疏远。
&esp;&esp;很显然,是想和他划清界限。
&esp;&esp;但他并不在意,在翰林院待了几个月,他已经发现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单纯的文人。
&esp;&esp;道德素养没的说,至于做事能力吗,不提也罢。
&esp;&esp;很明显,朝廷也没打算让这些人去治理一方。
&esp;&esp;既然如此,这些人的态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