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比在大明蹉跎后半生要强的多。
&esp;&esp;当然,也有些是想去封国证明自己的能力。
&esp;&esp;中下级官吏,多是从底层官吏和读书人中间选拔的。
&esp;&esp;大明六百多万读书人,能出仕的凤毛麟角,并不缺愿意去封国谋个一官半职的。
&esp;&esp;这就是华夏先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优势。
&esp;&esp;换成同时期别的国家,想搞大分封,连最起码的人手都凑不够。
&esp;&esp;“但是,这六百多万读书人,如果朝廷不能给他们解决出路。”
&esp;&esp;“也会成为大明最大的负担。”
&esp;&esp;“他们拥有一定的见识,很容易就会在民间抱团集结成社。”
&esp;&esp;“然后形成庞大的士绅群体……”
&esp;&esp;这是陈景恪给老朱和朱标他们,推演士绅集团形成以及危害的时候说的话。
&esp;&esp;这种事情在前世很常见。
&esp;&esp;不少国家获得独立之后,盲目的投入大量资金去搞教育。
&esp;&esp;最后导致,大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,找不到工作。
&esp;&esp;这些有知识有见识有理想的年轻人,对社会现状极度不满,只需要一个火星就能炸毁一个国家。
&esp;&esp;大明不用担心读书人造反。
&esp;&esp;可这么多读书人没有别的出路,只能在这一亩三分地上拼命内卷。
&esp;&esp;其后果也是非常恐怖的。
&esp;&esp;明朝士绅集团庞大,与此有直接的关系。
&esp;&esp;分封不但是华夏文化的一次大扩张,也能帮大明消化多余的读书人。
&esp;&esp;当然,仅靠分封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。
&esp;&esp;还是得走工业化道路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最终人选确认之后,朱标也没有再犹豫,直接就在早朝进行了宣布。
&esp;&esp;当群臣得知朱桂之事,有多震惊可想而知。
&esp;&esp;关于诸侯王和继承人的培训,实际上大家都没太当回事。
&esp;&esp;毕竟,就算人家考核不合格,你还能把人封国给收回不成?
&esp;&esp;现在大家终于明白,朝廷是认真的。
&esp;&esp;不合格,真的会把封国收回。
&esp;&esp;其中受震动最大的,还是勋贵集团。
&esp;&esp;他们之中,不少人抱着去享福的念头。
&esp;&esp;什么培训,什么当一个合格的君主,先享受了再说。
&esp;&esp;现在情况变了。
&esp;&esp;连朱桂这个亲王的封国说没都没了,更何况是其他人?
&esp;&esp;再也没有人敢小看那所书院。
&esp;&esp;当然,对于朱桂的封国被取消一事,也不是没有人劝谏。
&esp;&esp;可是朱标的态度很坚决。
&esp;&esp;“大明分封诸侯国,是为了造福天下,不是为了满足个别人的一己私欲。”
&esp;&esp;“绝不容许有滥竽充数者存在。”
&esp;&esp;有人找到老朱,想让他出面劝劝。
&esp;&esp;老朱最重视亲情,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。
&esp;&esp;纵使一时生气,也不会真的一棍子把儿子敲死。
&esp;&esp;大家劝一劝,他也就顺坡下驴了。
&esp;&esp;然而很快大家就发现,事情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。
&esp;&esp;老朱狠狠的训斥了前来劝谏之人,并明确表示,这个决定就是他做的。
&esp;&esp;皇帝只是在执行他的意志而已。
&esp;&esp;“咱就是要告诉天下人,朝廷绝不容许大奸大恶之辈去祸害一方百姓。”
&esp;&esp;“咱自己的儿子都不能例外,其他人犯了错被收回资格,不要找咱哭诉。”
&esp;&esp;“更不要抱怨朝廷不公。”
&esp;&esp;这义正辞严的话,让群臣心服口服。
&esp;&esp;也让勋贵集团彻底息了小念头,他们也真正开始去思考,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国主。
&esp;&esp;很多自认为有资格分封的人,已经主动去寻找相关教材,学习相对应的知识。
&esp;&esp;就算暂时没有分封资格的人,也开始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勋贵。
&esp;&esp;对于这个结果,朱元璋、朱标都欣慰了许多。
&esp;&esp;毕竟拿亲王杀鸡儆猴,还是有些违反他们认知的。
&esp;&esp;所幸结果是好的。
&esp;&esp;最难受的当属朱桂了,刚听说自己的封国被取消,他多愤怒可想而知。
&esp;&esp;家里所有易碎的东西,全都换了好几遍,很多仆人被无故惩罚。
&esp;&esp;甚至他还到宫里去哭闹,试图要回这一切。
&esp;&esp;然而就连他的亲生母亲郭惠妃,都不站在他那一边。
&esp;&esp;老朱更是直接下旨,要剥夺他亲王头衔贬为庶民,并发配到凤阳去守坟。
&esp;&esp;这一下众人都吓了一跳,这个惩罚确实太过了。
&esp;&esp;朱桂虽然性格暴躁,但这些年一直在凤阳和洛阳学习,没有机会作恶。
&esp;&esp;还不至于因为这点事,就贬为庶人。
&esp;&esp;众人纷纷劝说,郭惠妃也默默的抹眼泪。
&esp;&esp;朱桂终于害怕了,朱樉都能被圈禁好几年,老七朱榑被逼死。
&esp;&esp;无不说明,老朱虽然重视亲情,但真狠起来亲儿子也不会放过。
&esp;&esp;他可不想被贬为庶人。
&esp;&esp;况且凤阳守陵人的日子他也见过。
&esp;&esp;不能说多凄惨,但也是非常清苦的。
&esp;&esp;那种日子他一天都不想过。
&esp;&esp;只是老朱明显在气头上,谁劝都没用。
&esp;&esp;还好,马娘娘及时出面制止。
&esp;&esp;老朱本来就是吓唬朱桂,于是顺坡下驴。
&esp;&esp;改为剥夺了他的亲王仪仗,并送入国子监学习,什么时候改了什么时候再恢复仪仗。
&esp;&esp;也就是说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