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朱雄英恍然大悟,说道:
&esp;&esp;“高丽是贵族政治,更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。”
&esp;&esp;“官吏世世代代都是官吏……”
&esp;&esp;“大明行科举,唯贤才是举,剥夺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。”
&esp;&esp;“高丽的官僚权贵们,定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局面。”
&esp;&esp;“这确实是个麻烦事情……”
&esp;&esp;朱元璋考问道:“你可有办法解决?”
&esp;&esp;朱雄英下意识的想说一句,不是有景恪吗。
&esp;&esp;还好,他及时反应过来,这是给他的问题。
&esp;&esp;如是他想都不想就来这么一句,皇爷爷不但会对自己失望,还会对陈景恪生出不必要的担忧。
&esp;&esp;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,他陷入了思考。
&esp;&esp;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,历史上已经有人给出了答案,所以很快他就有了想法:
&esp;&esp;“仿照汉初,在高丽施行郡国并行制度……”
&esp;&esp;“在郡国内依然施行高丽之法,但慢慢的普及学问开启民智。”
&esp;&esp;“如此十年后,削藩施行郡县制。”
&esp;&esp;“还可以将敌视大明的官僚权贵,全部迁徙到大明进行安置……”
&esp;&esp;“将心向大明的权贵官僚留下,让他们继续治理高丽……”
&esp;&esp;一次性将权贵官僚全部迁走,这是不现实的。
&esp;&esp;要是真这么做,高丽分分钟就烽烟四起。
&esp;&esp;但将其中一派迁走,另一派定然是很乐于见成的。
&esp;&esp;将反对派迁到大明内部安置,就相当于是打断了他们的爪牙。
&esp;&esp;就算他们有多少想法,也只能装做归顺,用不了多少年就习惯了。
&esp;&esp;留下的都是心向大明之人,借助他们的手稳定高丽。
&esp;&esp;听过他的全盘计划,朱元璋非常欣慰:“不错……景恪你怎么看?”
&esp;&esp;陈景恪也称赞道:“太孙之法确实高明……”
&esp;&esp;“不瞒陛下,郡国并行我想到了,但后面将反对者迁到大明,我着实没有想到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的嘴角疯狂上翘:“哈哈,景恪你就别贬低自己抬举他了,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。”
&esp;&esp;之后三人围绕朱雄英的策略,进行了细节完善。
&esp;&esp;陈景恪提议,恢复汉四郡。
&esp;&esp;“大明乃华夏正统,恢复汉唐河山,复汉家制度乃天经地义之事。”
&esp;&esp;“重设汉四郡,行郡国并行之制,高丽人也比较容易接受。”
&esp;&esp;汉四郡就是汉朝在辽东、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立的四个郡。
&esp;&esp;乐浪郡、玄菟郡、真番郡、临屯郡。
&esp;&esp;这四个郡存在数百年,在辽东和朝鲜拥有极大的影响力。
&esp;&esp;恢复汉四郡,比重新划分郡县,更容易为当地人所接受。
&esp;&esp;而且还能增加当地人的自豪感和对大明的归属感。
&esp;&esp;很简单的道理,出身。
&esp;&esp;出身汉四郡和出身高丽旧贵族,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&esp;&esp;“前五年不要有太大的动作,以稳定为主。”
&esp;&esp;“除了推广《华夏简史》之外,最好不要有太大动作,以免引起高丽旧贵族抵抗情绪。”
&esp;&esp;“我们要让心向大明的人,感受到归顺大明的好处。”
&esp;&esp;“五年后大局已定,再根据情况教化百姓开启民智,小范围推行大明法制。”
&esp;&esp;“二十年内能彻底同化此地,就是重大胜利。”
&esp;&esp;对于这个规划,朱元璋自然没有什么意见。
&esp;&esp;真能将半岛纳入中原王朝领土,那将是超越前人的功绩。
&esp;&esp;关键是带来的实打实的利益,才是他最眼馋的。
&esp;&esp;所以,别说是二十年,就算是三十年五十年,都没有问题。
&esp;&esp;朱雄英就更没有意见了,二十年后差不多就是他坐天下了。
&esp;&esp;他巴不得这种事情多一点。
&esp;&esp;到时候他闭着眼睛摘果子就行了。
&esp;&esp;当然,这是玩笑话。
&esp;&esp;跟随陈景恪学习那么久,他很清楚同化是急不得的,需要时间。
&esp;&esp;大方向确定,接下来就是一些细节。
&esp;&esp;陈景恪制定了一个大华北战略:“华北平原是大明最大的平原之一……”
&esp;&esp;“将这里开发好了,可以恢复北方元气,稍微平衡南北经济差距……”
&esp;&esp;“环渤海一带,拥有数个天然良港,尤为适合发展水师和海贸……”
&esp;&esp;“以这里为支撑点,辐射整个辽东和半岛,进而攻略日本。”
&esp;&esp;“同样的,与半岛、日本以及更北方地域的交往,也会反过来促进环渤海带的发展。”
&esp;&esp;这其实是早就制定好的计划,只是事情太多,尚未来记得实施。
&esp;&esp;现在高丽都打下来了,必须要跟进才行。
&esp;&esp;“辽东那边的治理相对来说要简单的多,我认为只要解决了两个问题,剩下的都好说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好奇的问道:“哦,不知是哪两个问题?”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一是御寒,二是粮食。”
&esp;&esp;“御寒可以推广棉花种植,粮食可以推广水稻种植……”
&esp;&esp;至于为什么种植水稻……因为它高产。
&esp;&esp;且辽东水网密布,还有肥沃的黑土地,实在太适合生产粮食了。
&esp;&esp;“等等。”朱雄英惊讶的道:“水稻不是生长在温暖的南方吗?辽东苦寒之地,也能长水稻?”
&esp;&esp;朱元璋也露出了同样的疑惑,他还真不知道辽东能种水稻。
&esp;&esp;陈景恪叹了口气,何止是他们两个,即便是前世依然有大把的人不知道,早在三千年前辽东就开始种植水稻了。
&esp;&esp;很多公知殖人利用信息差,开始炮制各种小作文。
&